防水功能没成为手机标配,不是因为难做而是没什么必要
今年的iPhone 7系列首次加入了防水功能,而作为苹果的老对手,三星更是早在两年前就让Galaxy S5具备IP67防护能力。也许大家会觉得电子产品,有防水功能肯定更好,因为可以避免落水导致主板报废。
既然防水功能这么好,那为何这么多年以来,加入豪华午餐的手机并不多呢?即使营销上一贯强势的苹果,为何没有大肆宣传防水功能呢?下面小编就给大家谈谈自己见解。
一、工艺难度与成本增加
任何数码产品的防水,都是一个系统性工程,因为要考虑到防水功能的增加与机身内部构造相适应,手机的防水工艺的各个环节(设计、制造、测试)要求更加严格苛刻。总的来说,想要达到高等级的防水技术,厂商要综合多种工艺,在不同部位采用不同的防水手段。
常见的解决方案是利用硅橡胶(圈、垫)密封和防水粘胶,进一步还可以采用电路板防水(纳米材料覆膜)等方式,以达到高等级的防水效果。但环境压力波动使得手机无法设计成完全密闭的结构,需要有泄压孔保障换气畅通。工艺难度的提高,必然导致成本有所增加。
二、美观优先级的提高
现在的电子产品配置已经不是大家追求的唯一购买欲了,更多的人开始在意电子设备的颜值,毕竟现在手机已经成了人们朝夕相处的物品,谁也不希望拿着一个并不好看的东西。
市面上大多数三防手机,基本都是靠橡胶和防水槽防水的。这样的设计,必然会增加手机的厚度,牺牲美感。一般在功能和外观上,大家都会偏向后者。更何况就现在而言,连电池这么重要的东西都为外观让路了,那防水功能与外观让消费者抉择,结果不言而喻。
今年的iPhone 7系列虽然加入防溅抗水的特性,但是浸入液体而导致的损坏不在保修范围之内。采用橡胶圈、防水胶等方式密封,这种方案下的防水性能并非永久,防护性能可能会因日常磨损、维修而下降,这一点在苹果官方说明中也提到过。
专业拆解机构iFixit对iPhone 7的可修复性评价为7分,认为IP67级别防护标准减少意外损坏的概率,但也使得维修更加困难。拆机之后,几乎无法还原到初始的防水性能。如今市面上常规方案的手机基本采用Unibody的设计,换个电池也需要拆机,想要让防水性能永久有效,并不现实。
三、营销上的劣势:防水可能并非痛点
这些年,虽然大家对智能手机加入防水性能表示非常期待,然而用户并不买账。曾经有机构专门对中国市场用户做过调查,发现大家虽然期盼手机加入防水功能,然而却不希望因此而承担这一部分成本,希望手机生产厂商能免费提供这项功能。
相反大家更愿意承担手机厂商把产品做的更轻薄、更美观的成本。而不少国产手机厂商现在都是靠打价格战来提升销量,这样的设计不仅增加成本,还会降低产品良品率,却并非用户痛点,使得厂商在营销上相比其他功能处于宣传劣势,最终也没能在国产手机上流行起来。
四、特殊的市场环境
其实考虑是否加入防水功能应该从市场环境考虑,就像索尼2012年从Xperia Acro S与Xperia Go开始就对旗下的旗舰机型加入防水功能的设计,改变了大家对于防水机就应该厚重难看的刻板印象,将手机做的薄型极致。后来更是让大家一谈到防水手机,第一个就会想到索尼。
其实索尼之所以在防水设计方面做得比较早,还是因为特殊的市场环境。据外媒报道,手机的防水性在日本之所以被看得如此重要,原因非常简单——日本女性大都喜欢在洗澡的时候玩手机。本土厂商都推出了防水手机来应对市场需求,防水功能基本成了日系手机不可缺少的功能。
而其他手机厂商似乎也明白了这个道理,同一型手机针对日本市场都会推出专门防水的版本。一般情况下LG面向全球市场销售的智能手机并无防水特性,但在日本市场销售的机型则需要做出改变。LG G5模块化手机一开始就没有登陆日本市场,防水性不足是原因之一。
总结
总而言之,手机防水实现起来并非遥不可及,现有方案也能兼顾外观的美感。只是现在除了增加设计难度、物料成本,更尴尬的是防水功能对于普通用户来说并非刚需,毕竟多数消费者不会像日本妹子那样洗澡也带着手机,更不会无聊到将手机泡在水中。
因为落水导致手机损坏还可以通过意外险规避,再加上中国市场上大部分手机厂商的利润十分微薄,只是靠销量赚吆喝,对于防水设计并无足够推动力。与苹果、三星这一类大牌厂商差不多的配置,却只能卖到其一半,甚至三分之一的价格,所以像防水这样并不重要的功能则是能省就省。
- 上一条:可穿戴技术爆发还需十年?
- 下一条:无线充电、指纹识别、NFC将成